Bonus Track 选自作者的机密笔记

    全金属狂潮BonusTrack选自作者的机密笔记(著者注)※这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怎么都好的,围绕着全金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内部设定和内部情节。事实上还有这个10倍左右数量的,有关各种各样的设定的笔记,光是那些就可以出上一本书了……因为完全没有新作,对读者感到很抱歉,所以精选了一部分不会对发表有所妨碍的项目,在这里发表出来。对对于军事和机械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内容是很不好意思,但是这方面无论如何恳请您原谅。(所以,看完这句之后,没有兴趣的人可以就此打住。虽然译者也并非军事或机械狂热者啦……)

    ※ArmSlave

    ……AS,强袭机兵,ArmoredMobileMasterSlaveSystem。(主从追随式机甲系统)

    〔历史及运用思想〕

    AS是扩展了所谓的PoweredSuits(动力装甲)以及Exoskeleton(强化外骨骼)的构思而制成的武器。(加技插:外骨骼是为生物提供保护或支持的坚硬的外部结构,象甲壳类动物或昆虫的骨盘。)最初并不是要制作成大型的机器人,让人坐上去的。当初的构想是1吨以下大小的分队支援用装备,是以将士兵的肌肉力量和防御力增强到极至为目的的设计。

    到开发当初的美军的XM3为止,还都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大型动力装甲”,但是由于动力源和出力,装甲的防御力和火力等等的问题,在运用方面,倒不如说成了半瓶子醋的武器,开发也陷入了僵局。XM3是全高3米左右的人形兵器,并未持有大型的动力源,依靠电池的驱动方式使得行动时间短暂,防御力只能挡住12.7毫米子弹就已经到头了,使用的火器也只得20毫米机关炮。这样一来,让它和步兵部队一同行动的话很难操作,让它和装甲部队同行又过于脆弱了。在反坦克战中使用机动力又不足,到头来只能像驴子一样使用而已。

    在这种半瓶子醋的理念中引入迥然不同的概念的,是杰欧特伦公司的试作机,XM4。按照常识,所谓的武器本应是尽可能地减小尺寸的,但是杰欧特伦公司的开发小组的考虑却与此完全相反。他们提出了将机体的尺寸彻底大型化,并大幅提升其防御力和机动力、动力源和搭载武器、电子装备等等的搭载力的这样一个方案。当时,正以爆发般的速度进步的材料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技术,将这个方案化为了可能。

    由此,XM4最终变成了步兵部队所无法运用的规模的武器,另一方面,却具有了能与敌AFV(ArmoredFightingVehicle,装甲车)及武装直升机充分对抗的攻击力,机动力和索敌能力。而且XM4还可以驱使柔软的四肢,能够穿越各种各样的地形,若进行适当的准备,充分地伪装起来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这种新武器,AS,在各种类型的陆地战中,可以成为“出现在哪里都不足为奇”的AFV。这种“在战斗空间方面的潜在性”,对于以AS为对手的地步对来说,变成了非常要命的头痛根源。AS与潜水艇之于海洋是同等的威胁。在各种演习中,XM4十二万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从而作为“装甲部队的支援武器·M4”而被小规模制式地采用。

    在这个阶段,AS在装甲部队中是不合常规的存在,不过是一种主要只能在埋伏战和巷战中发挥威力的武器罢了。但是接下来开发的XM6“丛林法兰绒”(Bush+nel……译名待考吧。因为没有确定的英文拼写。总之咱们就先凑合着看……)在性格上却变得更具攻击性。被称为“第二代AS”的M6,被赋予了远远超越M4的运动性与通用性。比起反应慢,移动和变换姿势都很花时间的M4来,M6有可能做出接受了良好训练的步兵以上程度的动作,并且逐渐可以采用比埋伏或突击更加高度有机的战术。由于可能搭载的火器和电子设备的多样性也在激增,其战术也变得非常地灵活多彩,在与AS部队为敌的场合,难以事先充分拟定对策的事例也变得多了起来。接下来自M6的改良型,M6A1型起,由于装备了革命性的隐形装置“ECS”的关系,用雷达和红外线传感器从远距离进行探知变得极其困难。接近战与遭遇战的机会激增的战场,对于身为人形兵器的AS来说,是在向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90年代初的时候,坦克和攻击直升机对AS能建立完全优势的地形,只剩下广大的平原和沙漠,其他富于起伏的陆地——也就是几乎所有具备战略价值的地域上,由这种新武器,ArmSlave所编成的部队都占有了足以夸耀的压倒性的优势地位。

    那段时间,不止美国和苏联,具有一定以上的工业力量的先进国家,全都在AS的导入和配备上倾注了力量。英国,法国,德国,伊朗,日本,中国等等都开发了各自的AS。各个制造商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这个全新的武器行列中,携带火器和备选装备等的种类有了爆发式的增加。其中虽不乏优秀的装备,但无可救药的低劣装备也造出了不少。

    到了以上的“M6冲击”刚告一段落的90年代后期,美军开始开发具有更加发展了的理念的AS。那就是第三代AS——也就是M9“卡恩兹巴克”(Gernsback)。

    M9通过钯反应炉(PalladiumReactor)和新型的肌肉束(MusclePackage),实现了完全的电气化驱动。这使得机体的静肃性大幅提高,并促进了驱动系统革命性的轻量化。由此,M9被赋予了压倒以往的AS和战斗机的,高度的运动性能。由于基本重量减轻的关系,往直升机和运输机上搭载也变得更加容易,展开能力(机动性)也有所提高。由于全面废除了到第二代为止的多余的油压系统,为驾驶员营造了很大的空间,这又进一步有利于M9性能的提高。(“秘银”所使用的M9,能搭载内藏型的武器平台以及ECS,还有多到奢侈程度的传感器类和车载型电子设备的理由就在于此。)因为新型的肌肉束自己本身就带有防弹性能,第三代AS的装甲防御力也提升了。再加上,由于持有第二代的ECS,M9获得了更进一步的隐形性。由于非常发达的数据传输机能以及AI的支援,操纵系统的负担亦大大减轻。

    就像这样子,主人公们所使用的M9这种机体,对“野蛮人”(Savage)和M6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可不是单纯地因为“动作快”这一点理由而已。

    (插花:以上的部分在BOMF中都有所说明。至于M9的弱点,也是它太过精巧的构造。太高等有时就会变脆弱。这和人类比动物脆弱的道理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宗介才可能做到那个经典的以弱胜强。)

    AS虽然起源于步兵用的强化服,但是到故事时点的现在,已经被列为了最先进和有前途的机甲系统。在游击战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尤其被视为中保。美国,苏联,中国,法国等等的兵器输出大国所生产的AS,在各种各样的地方都能够见到。

    这样子普及率提高了的AS,如果是旧型号的话,就算是对预算并不丰厚的游击队和恐怖分子,入手也逐渐变得可能。既有阿富汗时代的宗介(虽然是从敌人苏联军那里抢过来的,不是买的)这样的游击队先驱,在短篇集的《ENGAGE~》中出现的游击队以及A21之类,也是这种例子。即使是旧型的,对于没有装备AS的步兵部队和警察等等而言,AS仍然是极其恐怖的威胁。

    只不过,M9级的最新锐机,没有相当的预算来支持的话是不可能使用的。

    ※辉银(Argyros)(技插:Argyros来源于希腊语,意为闪亮、光辉,也是银的代名词)

    ……“秘银”的隐蔽用企业之一。是国际性的警备公司,除了对企业的危机管理提供建言及咨询等等之外,也承担实际的警备业务等。以公司职员和负责人中退伍军人众多而闻名,“秘银”的陆战队员中的多数,都被处理成被辉银这个公司雇佣的人。宗介(一定要虚构年龄就是^_^)和克鲁兹,毛等人也是,对外都是这个辉银公司的职员。职员证也好好地拿着,也有入保险。休假时要到都市去的时候,也是以这个身份。(插:《老兵~》中宗介也是以这个身份被介绍给那些人。)

    顺带一提,像马度卡斯等与海军有关系的人,不在这里,而属于“ウマンタック”(……??个?没有?到抱歉……)?个海?企?,?有杰欧特?相?的?船制造厂的情况比?多。

    ※音标记号〔#〕

    ……在玩业余无线电的人都很清楚,剧中出现的“Alpha”和“November”之类的话,是为了在通信当中,准确无误地传达与之发音相似的字母而设的记号(像“B”,“D”和“G”之类的,在杂音严重的时候恐怕会听错)。在剧中,使用通信机等器材的人物说着“Alpha1”的时候,也就是在说“A1”。

    大概地,将这些音标记号列举一下。

    A=ALFA(ALPHA)B=BRAVOC=CHARLIE

    D=DELTAE=ECHOF=FOX-TROT

    G=GOLFH=HOTELI=INDIA

    J=JULIETK=KILOL=LIMA

    M=MIKEN=NOVEMBERO=OSCAR

    P=PAPAQ=QUEBECR=ROMEO

    S=SIERRAT=TANGOU=UNFORM

    V=VICTORW=WHISKYX=X-RAY

    Y=YANKEEZ=ZULU

    ※燃气涡轮引擎(Gas-turbineEngine)

    ……绝大多数的二代AS,都是以这种引擎驱动的。采用将吸入的外部气体用涡轮压缩,和燃料混合并点燃的方式的引擎。虽然出力方式不同,但和喷气式飞机的涡轮扇式引擎和直升机的涡轮喷射引擎是同样的内燃机。因为重量轻出力优良,构造单纯的缘故,可信赖度很高。但是与之相反的,燃料费就贵了。

    ……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在全金的世界中的燃气涡轮引擎由于黑科技的恩惠,引进了非常耐热的新型材料之故,比起现实的引擎来,应对部分负荷的能力大大地增强了。(这方面的考证是富士见书房的菅沼拓三氏的想法。这里借用一下,多谢。)因为冷却的问题减轻,燃费效率与现用的柴油引擎相差无几。当然了,如果采用同样的耐热素材的话,柴油引擎的燃料费大概会变得更低就是了……不过,那一方面,由于效率的差距缩小,前述的优点就被摆在前面了。

    由于采用燃气涡轮引擎的关系,第二代AS的运转声相当吵耳。(和喷气机很像,像“吱~~~~~!”&“轰!”这种感觉)这样也有这样帅气的地方就是了。只不过,最新的M6A3(ITB中被九龙干掉的特种部队的那群人)因为搭载了大容量的电容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进行短时间的无声驱动。

    第二代AS的场合,各关节的驱动是依靠电磁肌肉的伸缩(从与引擎直接连接的发电机获得电力)和由流体触手传递的扭力两种方式并用,从而获得必要的出力。这是因为二代时期的电磁肌肉,虽然爆发力很优秀,但是总出力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才采用这种二元驱动方式(这是动画版的机械设计者中的一人,谓原氏的构思。因为有很漂亮的“野蛮人”的动力概念图的草稿,有机会的话请一定要看看。)因为电磁肌肉的出力不足近年来有所改善,第三代AS(M9)就变成完全电气驱动的了。

    最近的M6A3以及Rk-92的修改机,由于采用了最新的高出力肌肉束,在持续最大出力方面,拜这种二元式的驱动方式所赐,亦不逊色于M9。做好骨架系统系统破损的觉悟,用蛮力来掰腕子的话,M6A3甚至能胜过M9也不一定。

    ※强袭机兵

    ……代指AS的日语。是在自卫队导入AS之前最终决定下来的词语。80年代中期,美军将M4公诸于世的当时,所谓“AS”是“AssaultSoldier”的略称这种误解,被大众媒体广布开来,它又被翻译成了“突击兵士”→“强袭兵士”→“强袭机兵”。(这就叫以讹传讹……)90年代初,陆上自卫队导入AS之时,防卫厅围绕着“强袭”这个词的正确与否,曾经没完没了地进行过毫无建树的争论。(因为是只能把“destroyer”翻译成“护卫舰”,“infantry”翻译成“普通科”的日本地方风格)←(插:嗯……那两个词实际上是“驱逐舰”和“步兵团”的说……天知道日本人是怎么翻译的。)到最后当时的防卫厅长官曾考虑过“主从机士”这种难听的词,但就像“E电”一样,完全确定不下来,现在一般来说,“强袭机兵”是主流。“主从机士”这个词,现在只有在极少数的一部分公文中才使用。顺带一提,陆自的现场人士们,都不摆架子地直接叫它“AS”。

    (技插:所谓的E电,是伴随着1987年的国家铁路分割民营化,取代“国铁(近郊区间线)电车”的略称“国电”,为JR东日本所决定的爱称。英文是“INTRA-CITYANDsuburanTRAINS”,都市近郊区间列车。)

    ※《关于水中高速投射物的流体力学》

    ……《~R&R》中泰莎在读的论文。以数年前(97~99年左右),NUWC(美海军水下作战中心)的网站上介绍的研究为素材。就算在水中,也可能存在所谓的“超音速物体”。好像NUWC与DAPPA(国防高等研究计划局)以及民间企业一起,进行过将小型的投射物在水中以秒速1549米(……音速是340米啊。)射出这样的实验呢。

    认真地考虑的话,虽然要造出“超音速潜水艇”这样的东西大概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但这样的设想本身,似乎是存在的。设定上,就连作为世界最快的潜水艇的TDD,也只能使出距音速还差得远的速度。一时成为话题的俄罗斯的超高速鱼雷“Shkval”(技插:俄语,意为暴风雪。出现在DVMC中的超高速鱼雷“暴风”似乎以此为原型。),速度也不过只有TDD的5~6倍而已(而且似乎完全没有实用性)。

    由于所谓“水中的超音速投射物”是未知数太多,未开拓的领域,就连其利用方法也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但迎击接近中的鱼雷的防卫系统之类的,却作为一种可能性而被列举出来。也就是水中版的CIWS(近程武器系统。像Phalanx啦,Goalkeeper啦)。虽然这种东西能否实用化还不知道啦。但是,如果有的话,会为编剧方面带来诸多方便也说不一定呢。

    但是,最近突然一下就没有消息了,说不定是因为盯上了它的将来性而为之拨出了预算,在偷偷地继续进行研究呢。

    顺带一提,TDD并没有搭载那么方便的系统。如果被鱼雷袭击,只有射出诱饵逃跑的份儿而已。

    但是因为泰莎是超级兵器OTAKU,所以总是一边读这种论文,一边做着“这个,怎么也没办法用吗?可能的话简单地,尽可能便宜地……”这样的空想。

    ※南特开的老爷爷(oldmanofNantucket)

    ……ONS中泰莎和TDD取得联络的时候使用的识别代码。是由称为limerick的一种五行打油诗(技插:五行打油诗为一种通俗幽默短诗,由五行组成,韵式为aabba。)而来的。Limerick是一种以开玩笑的调子,无聊的俏皮话之类也毫不客气地往里填的格律诗。顺带一提,“南特开的老爷爷”是这样的一首诗。对译是贺东的拙劣翻译。(无奈插:……大家看见的只能是小道的拙劣翻译了。)

    ThereisanoldmanofNantucket,(南特开有个老伯伯)

    Whokeptallhiscashinabucket.(钞票全往桶子里搁)

    ButhisdaughternamedNan,(可惜他家闺女小南)

    Runawaywithaman——(跟个男的一块跑了)

    Andasforthebucket,Nantucket.(桶子也被她顺走了)

    将英文原文出声读一下的话,马上就会明白谐音了吧。最后的Nantucket,是由“Nantookit”扭转过来的俏皮话。

    因为总觉得和ONS的情况很类似,所以才试着使用的。也就是说,“老爷爷”是A21,“桶子”是琢磨,“南”是泰莎,“跟她私奔的男人”是宗介。

    (哇哈哈哈受不了了插花:……真,真亏你想得出来,贺东老师……不过就连这一点地方也有出处,足见作者有多么上心。但是,最开始和泰莎带着琢磨逃跑的,不是严同志嘛。果然不是主人公就是不行啊……哈哈哈哈哈。)

    ※Boxer(拳师)

    ……奥托·梅拉拉(OTOMelara)公司制造的AS用57毫米散弹枪。短枪身(炮身),威力超群。M6系列虽然在处理及命中精度等方面存在困难,但在M9、ARX-7系列的机体上,却是能在肉搏战战的超近距离射击中发挥威力的火器,宗介很喜欢用它。在构造上,它类似于毛瑟**,可以选择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OO-HESH(?未查到)等多种多样的弹头。

    因为只是散弹枪改造过来的武器,所以枪管里没有划膛线。不过是将克鲁兹经常使用的滑降炮缩短,再在构造上加以更改的东西。

    这是种以有缺点而闻名的枪,在业界相关人士之间也是毁誉参半。克鲁兹刚遇上宗介没多久的时候,看到他选择“拳师”作为自机的武器,立刻露出了“咦咦~~”的表情。如果以人类的枪来做比喻的话,那就跟SWAT(SpecialWeaponAndTactics,简称S.W.A.T,意为“特殊武器与战术”)的队员使用44Magnum左轮差不多,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这枪虽然威力强,但是太难控制了)。(本来,像克鲁兹这样狙击手出身的人,就容易看不起散弹枪。倒不是轻视它的威力,而是觉得散弹这种理念不够美学才讨厌的。)

    话虽如此,但宗介正如剧中一般,将“拳师”使用得很好。现在,对于他的选择,也没有队员会说三道四了。

    只不过,宗介有云:“最好不要模仿。”

    ※MusclePackage(肌肉束)

    ……AS的肌肉。第二代以后尝试集束化,为了容易更换而下了很多工夫。

    使油压汽缸和空气压之类都不值一提,具备了微妙的动作、瞬间爆发力和高出力三个条件,对AS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零件。就算是比横截面积,也以蕴涵数十倍于人类肌肉的的力量为荣。是由加上电压就会收缩的特殊树脂制作成的(就是记忆塑料)。因为材质非常轻,拜其所赐,尽管AS是陆战兵器,其质量之轻却和飞机并驾齐驱。出了出力逐渐上升之外,最近还逐渐兼备了防弹性能。

    肌肉束是依靠加电压而收缩。只不过,加上太高的电压也不好。在适当的时机供给适当的电力才重要。各种品牌的致动装置都有“最大适性电力”,超过它的话,就算电流通过,出力也不会上升,只会一味地损伤组织罢了。另外,AS的肌肉束,使着使着性能就会下降,效率会逐渐变差(FOE,肌肉纤维裂耗现象)。微细的纤维断裂,虽然与以人类来说的肌肉痛是差不多的症状(正插:人类的肌纤维其实没有断,只是乳酸堆积刺激神经末梢而已,真断了的话可就麻烦了),但是由于没有自然恢复能力,只能越来越恶化而已。作为大体标准而言,一般的实战部队所使用的AS的情况是,10次作战(或者实战训练)就有必要更换了。使用10次后,由于FOE,最大适性电力(≠最大出力)会跌至新品的70%。这会成为那支部队(军队)的预算以及整备态度方面的问题,使用20次都不交换的军队也有,像自卫队那样使5次就全换的也有。像“秘银”之类的,这些特种部队的AS因为有时常发挥最大能力的必要,一次实战之后肌肉束就会全面更换。

    不管出力再怎么低,还是有能稍微抑制这种FOE的肌肉束,作为一般部队训练使用是十分珍贵的。训练用品的出力只有实战用7~8成的程度,但却比实战用的耐用2~3倍。

    也就是说,存在着高品质的肌肉束,以及训练用的肌肉束两个种类。范例是几乎所有的汽车用的汽油和来复枪的子弹。像意大利面条和子弹一样,肌肉束也有各种粗细。整备士会用像“DeltaChemical,56毫米·3号的MP20根”之类的,这种调子来申请肌肉束。

    一旦发生地域纷争的危机,相关军队的AS整备场就会由于实战用MP的更换作业而忙得不可开交。紧接更换作业之后,调整全身MP的协调性的作业也是必要的(整体),实行这个的软件要数以色列制的最棒,日本制的不灵。由于竞争原理没有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日本这个软件是全国垄断的……),系统的赘余很多。在《ONS》里被“Behemoth”击破的自卫队的九六式,由于整体上没有时间,就那么带着训练用的MP被派了过来。如果当时有装实战用的MP的话,能再稍微善战一点也说不定呢。

    ※CH-67(MH-67)

    ……90年代前半,以Sikorsky、MartinMarieta(技插:两个都是飞机制造公司,译名待考……)为中心共同开发的双引擎中型运输直升机。主要的任务是输送以AS为中心的武器系统。构造像是将H-53系列的直升机进行压缩一般,是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正统的设计思想。但是,由于以导入90年代的技术为前提被重新设计,尽管体积小,却拥有和MH-53同等级的离陆重量,速度,持续航行距离。信赖性和可整备性也极高。

    虽然普通的运用方法是运输一台AS及各种携带火器,但紧急时刻也可能同时运输两台AS(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抛弃携带火器之类的了)。

    在TDD上,搭载了8架这种对CH-67施以若干改良而成的MH-67(插:就是代号Gebo的那些)。TDD的MH-67上,装备了具备不可视模式的ECS。固定武装是12.7毫米机关枪(和M9头部的机关枪同一型号)一门以及M134急射小机枪二门,为了以应必须,还具有发射地狱火AGM(空对地导弹)以及毒刺导弹的能力。

    顺带一提,MH-67通称是“PaveMare”。(插:虽然我一直觉得这名字很古怪……)

    ※EMFC(ElectricMagneticFluidController)

    ……电磁流体制御装置。“TuathadeDanaan”的“智能皮肤(SmartSkin)”。配列在船体表面的超小型的超电导装置群,会按照弗莱明的左手定则将海水诱导向任意方向。除了消除水的抵抗力之外,还有抑制乱流发生的效果。再加上与超传导推进并用,从而实现了迄今为止的潜水艇所没有的静肃性和速度。

    即使不使用其他的推进机关,TDD仅凭这个EMFC也可以在水中前后左右上下自由地移动。(虽然是以至多也就有5节的低速)。在ITB刚开始的部分,在和“帕莎迪娜”擦肩而过之后,TDD能从对手的索敌机动中隐身,就是用了EMFC的“无声步法”从平常的短波阵列的探知范围以外的背后稍下方绕过去的。那种状况下塞拉要是想探测到TDD的话,就要停止静肃航行,即使发出噪音也要笔直地向前高速行驶,然后突然180度回头——也就是来一次所谓的“疯狂伊万”,大概会有效吧。只不过,因为泰莎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一定会让船体从“帕莎迪娜”下方接近就是了。这样一来,能否发现背后的乱流的痕迹,就全看“帕莎迪娜”的声纳员的本事了。

    由于这种情况,EMFC甚至可以说是TDD最大的强悍之处,就算在本篇中本来也有更详尽的说明,但是因为说到那个份儿上会有违Fantasia文库的宗旨,只能忍痛割爱了。

    虽然并没有方便到那个地步,但相似的装置在现实中正由NUWC(美国海军水中战中心)研究中。

    ※强袭登陆潜水艇(或者,两栖强袭潜水艇?)

    ……以搭载陆战部队侵入敌人阵地,进行火速奇袭为目的的潜水艇。TDD就相当于这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虽然计划确实存在)。因为,若认真地考虑风险、使用费用、相对费用的效果,技术上的困难等等,这种平台是甚不合理的。(作为娱乐来说倒是挺有趣的)。

    TDD的场合,像使人望尘莫及的告诉性能,潜航中和浮上时的静肃性,浮上后的ECS运用能力等等,都因为只有虚构故事中才有的“狡诈”,头一次派上了用场。

    顺带一提,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文章。

    (提醒:……这也是贺东老师虚构的说。请不要信以为真。这里就有一个几乎上当而去考证的人。)

    *****************************************

    强袭登陆潜水艇,〔amphibiousassaultsubmarine〕——

    在潜水艇上搭载陆战部队,令其对敌方阵地实行游击式的奇袭攻击这种设想,意外地古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已经在数艘运输潜水艇上运用过。旧日本海军中也曾存在同样的计划,但未能付诸实施。

    这种“强袭登陆潜水艇”未能实用化的理由很明显。由于是潜水艇,其搭载能力上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为了确保收容空间就必须牺牲其他的性能。即使用心建造特别的生产线,能运输的陆战部队至多也只有一个中队而已,而且与那样的巨大消费相对应的战果和抑制力也几乎不能期待。

    虽然如此,但苏联海军在80年代后期,还是开始着手建造起这种无论如何考虑都不合理的舰种。以搭载新兵器ArmSlave为前提。被命名为“985计划”(……?中国是不是有这个计划……?)的那艘潜水艇,是在70年代就存在的运输潜水艇计划上更加以洗练,以最新技术使之复苏的舰艇。由三层的船壳捆扎起来的坚固构造,其全长推定约有180米。如果完成的话,大概会超越台风级弹道导弹潜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水艇吧。

    但是这个“985计划”,却由于90年代初期的政变和接下来的内战的影响而最终停止了建设。由于工资拖欠、资材不足,技术人员和工人完全不工作,未完成的船体实际上在14个月之间,在北德文斯克的造船厂里落满了灰尘。判断其无望完成的军部,最终正式决定中止“985计划”的建设。据说船体被拖到北冰洋,在那里被爆破,并遗弃在深度数千米的海底(这份报告书上,存在很多未确认部分。虽然也有未完成的船体就那样被运往某处,与中国政府进行了较易这种独特的说法,但可信度很低)。

    无论如何,船体是失去了。

    如果“985计划”是确实有战略价值的舰艇的话,军部应该就不会下这样的决定。归根到底,“强袭登陆潜水艇”只能说是孩子气的梦想家的巨大玩具。

    还有一个象征这一点的小小插曲。

    那是著者在数年前,在NUWC(美国海军水下作战中心)举行的演讲会上,讲述这个“985计划”的悲喜剧时的事情。在那群听众中,不知为何有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女。(大概,父亲是NUWC的相关人员吧),银灰色的金发很吸引人的,那位小小的女士,举起手来向我说道:

    “布鲁克斯先生。虽然您说那艘船是小孩子的玩具’,但是我认为那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如果是我的话,会将那艘船改造成非常出色的东西给你看哦。没错,变成世界上最优秀的潜水艇哟。”

    虽然那是毫无恶意天真无邪的发言,却还是不免让在场的所有人哑然失笑。

    (差点上当是不是插:……我看到这里才发现它是虚构的……贺东老师您真行。)

    ※Glock19

    ……奥地利的Glock公司的自动**。口径9毫米,装弹数15+1发(……我记得是这样的,但没有自信)。是将同公司的Glock17进行了若干压缩而成的样式。G17作为在枪身等部分的零件上,极度大量地采用强化塑料的最初的枪支而闻名于世。因为塑料零件很多,当初还被报道成“在海关的X光和金属探测器上没有反应的枪”,但那是骗人的(《DieHard2》中麦克莱恩也这样说着而垂头丧气)。因为滑套、枪管等等的重要·主要零件始终还是金属的,通过手提行李检查机的话,负责人员一下子就知道是枪了。

    只在扳机部分上配备了保险的独特结构,没有击铁的纯双动式(DoubleActionOnly)设计也是其最大的特征。也就是说,用这支枪没办法进行在虚构故事中行家里手对门外汉帅帅地说“在开枪的时候,不先把保险去掉可不行哦”之类的描写,或者是坏人作为“这就要开枪了哟!”的记号,而将击铁(Hammer)“咔嚓”一下抬起来的描写。实在是非常不方便的枪。因此,作者一直为了让主人公拿了这么把枪而后悔不已。

    虽然作为宗介的爱枪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举起,但是实际上,他到现在,在长篇中(到DBD下卷为止),还一次都没有用这支枪开过火(虽然在短篇中老是随随便便就开枪啦)。也就是说,还没有试过让这支G19在剧中立功。在这种意义上,它是一支怪怪的“主人公御用枪”。

    在长篇中,由于宗介是相当重视合理性的类型,而且直面的威胁也相当大,所以总是非常小心地使用具有更强大的火力的散弹枪和冲锋枪,以及突击步枪等等。

    G19对于精英部队的士兵来说,绝对不能说是最好的枪。但是就便携性,隐匿性,可信性,装弹数量而言的话,我认为G19是满可以给个及格分的枪。虽然因为之前的扳机保险(只要将手指放在扳机上,安全装置就会被解除的装置)的问题,从枪套里拔出来的时候会发生爆炸事故……这种事情而很有名,可觉得会引发这种事故的家伙简直就是白痴的作者,大概是不够谨慎吧。不,就算不是白痴,考虑到这种虚构作品的主人公理应具有的技能、经验、冷静度的话,无视这种事故不是也挺好吗(因为和没太多机会拔枪的警察先生不同嘛。对吧?)。

    宗介本身,并没有特别拘泥于G19以上的样子。(与之不同的是还特意去卖超奢侈、超高价的SOCOM的毛)——

    天哪光六页就有一万字好可怕断切线——

    【贺东老师的后记】(跟前言不是一样吗)

    因为没有新作而感到抱歉,所以试着从设定资料中精选了一部分。光从这些当中好像就能凑出一本书了呢……。虽然我觉得有很多人会对这种东西不大感兴趣……。若能蒙君笑览的话就万幸了——
友情链接